中新網內蒙古新聞10月19日電(高 昕)“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千里不見人,風吹石頭跑!痹诎偷ぜ稚衬钸^的人深刻懂得其中的含義。
面積2.1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蒸發量卻達3000毫米以上,8-10級以上的風每年要刮80多次。1992年,聯合國生物考察組將該地區定為“人類不能生存的地方”。這就是地處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算井子。在這里,天是藍的,地是黃的,相當于海南省三分之二面積的土地上僅居住著26戶牧民和9名長期駐守的邊境民警,常住人口不足百人,距離最近的城鎮也有400余公里。曾經的這里不通班車、不通信號、不通郵遞、不見綠色、不見人跡、不見四季。
2021年10月,內蒙古移動“數智移動 實事為民”媒體行從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歷時6個多小時300余公里來到算井子。
戍邊衛士的期盼
算井子邊境派出所常年駐扎大漠戈壁,擔負著維護邊境穩定、服務邊民群眾、守護一方領土的重要職責。這里的民警告訴我們,在算井子,真正的敵人不是顛簸的路途,也不是艱苦的條件,而是與世隔絕的孤獨,是面對風沙肆虐的恐慌,是面對荒涼戈壁的無助,是面對荒蕪大陸的未知。他們在這里已經整整堅守了50年,支撐他們的就是這融入骨血的14個字——“最苦最遠最忠誠,愛黨愛邊愛牧民”。
曾因與世隔絕,派出所里流傳著“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边@樣一句話,與民警相伴的只有滿目黃沙和漫漫長日,戈壁灘沒有路,只有石頭,他們甚至渴望見到一塊兒陌生的石頭。
曾因通信阻礙,老所長斯日古楞沒能見到臨終老父親最后一面,哪怕是再聽聽老父親的聲音,報上一聲安好。他說:“大學生眼中的家鄉只有冬夏,我們當兵在外,家鄉連冬夏都沒了,只剩下回憶!
以前,干警們每每通知一件事情,都要提前一個星期,騎著駱駝或開著車去挨家挨戶的跑,最遠的牧戶離派出所有170多公里,一天下來也只能通知到3-4戶。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派出所的民警激動的告訴我們,現在的算井子雖然依舊不通班車、不見綠色、不見人跡、不見四季,卻有了手機信號,有了4G網絡。他們可以隨時與家人視頻通話、可以通過網絡傳遞工作信息、可以在閑暇之余上網沖浪,甚至還開起了可以使用掃碼支付的便民超市。如今的算井子雖然是生命的禁區,但已不再是信息的孤島。
大漠戈壁的“鐵胡楊”
曾參與算井子基站建設現已經退休的阿拉善移動網絡工程師馬學瑛告訴我們“2008年3月,內蒙古移動派出勘察小組來到算井子,一來到這里,我們就被算井子邊境派出所民警們生活的環境震撼了,在聽到他們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感人故事后,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不把基站建好,讓民警們跟家人、愛人通上話,我就不走!
靠著移動人在生命禁區搭建生命脈搏的這股子執拗,工程師們每天驅車七八個小時進行站址勘測,餓了就就著咸菜吃一口隨身帶的干糧,渴了就喝口冷水。
這里荒無人煙,四處都是茫茫戈壁,沒有電,更沒有信號,為解決施工用電,他們開動腦筋,利用當地豐富的風光資源,采用風、光互補的方式發電,租用衛星電路解決基站傳輸問題。
為達到最優的覆蓋效果,他們堅持把站址選擇建設在高處堅硬的巖石上,可是大型施工設備根本無法到達,施工人員就手持鐵錘、鋼釬,一點點地往下鑿,有時一天下來只能挖一米左右,再加上山上風大陽光熾烈,手上、嘴上都裂出了一道道深深的血口子,臉上、胳膊上全都被曬得脫了皮。
就這樣經過半年的努力,2008年10月,算井子移動基站立起來了,開通了2G信號,這座移動基站像釘子一樣鍥在了戈壁灘,被當地群眾稱為“鐵胡楊”。
現任派出所副所長蘇日嘎拉圖指著墻上的照片向我們描繪著基站建成那一天,駐守在這里的民警和牧民是如何手捧美酒哈達,載歌載舞,向基站的建設者們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在算井子派出所當兵15年的戰士李斌回憶,他仍然記得當時在基站開通的第一時間,他是如何通過手機告訴所有曾經在算井子待過的戰友們,讓他們也分享這一喜悅。
數智邊疆的助推器
隨著國家《興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的頒布,為了給算井子地區網絡升級,2019年1月內蒙古移動公司黨委做出決定,以最快速度解決算井子的4G網絡信號覆蓋問題。阿拉善移動第一時間派出專業隊伍,在這寒風凜冽,滴水成冰的嚴冬臘月,克服一切困難,讓當地牧民和派出所民警在2019年春節前用上了4G信號。當守土戍邊的民警通過手機與家人視頻聊天,看到久違的親人們的身影時,這些鐵骨錚錚的男兒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移動通信基站的開通不僅實現了移動通信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填平算井子茫茫戈壁中移動通信的“數字鴻溝”,派出所還建成了融指揮、報警、監控為一體的“大漠110”現代化警務監控指揮平臺,實現了統一指揮、快速反應。為維護邊境穩定安寧,興邊富民,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開通邊民致富的“高速路”
來到牧民哈斯楚魯家,他正忙著用手機與網店買家交談,他說:“這里有戈壁石和駝奶,但我們不懂怎么開網店,自從有了4G信號,在當地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通過網絡視頻,一起學習開店的基本知識和運營要求。接到第一筆訂單時,大家興奮極了,如今運營了4個多月,收入了一萬兩千塊呢!
如今,牧民們還用上了內蒙古移動自主研發的“北斗駝鈴”智能放牧系統,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隨時查看駱駝的實時位置、異常情況,還能夠進行在線交流、供求信息發布、電商平臺交易等便捷操作。實現足不出戶就能“智能放牧、科學放牧”,不僅為牧民節約近5萬元/年的直接成本,還極大地節省了時間。
截止2021年,內蒙古移動累計投入算井子基站建設213萬元,基站每年維護租賃費用3.53萬元,年通信收入不足1萬元。
“要讓有人的地方就有通訊信號”,這就是移動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移動為民造福,不畏艱險、使命必達的央企擔當,更是移動人對大漠戈壁里每一位百姓質樸心愿的拳拳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