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內蒙古分社 • 正文
 盟市動態

呼倫貝爾:特色農業種植拓寬致富路

2022年07月27日 11:56   來源: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

圖為一畦畦農作物正在拔節生長。 田林鑫 攝

  中新網內蒙古新聞7月27日電 題:呼倫貝爾:特色農業種植拓寬致富路

  作者 勝利

  稻針刺水連青畝,麥浪翻云漲碧空。田野里一片碧綠,在藍天白云下格外耀眼。山水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美麗,白云倒映在水中,岸邊群山環繞,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大河灣農牧場公司,田野里飄過來的陣陣清香。

  在打造特色農業種植的工作中,該公司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呈現出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麗畫卷。

  眼下正值夏季田間管理的大忙時節,在大河灣農牧場公司萬畝農業種植高新技術示范區里,記者看到,一架架大型噴藥無人機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正奮力“奔跑”在田間,來回穿梭噴灑葉面肥。據了解,該公司現已投入4臺無人機,可在一天時間內完成6000畝田地噴灑作業。同時,該公司還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現場講解指導職工適時開展田間管理,為奪取農作物豐產豐收奠定了基礎。

  今年,大河灣農牧場有限公司按照相關要求,強化經營管理服務能力,提高規模種植效益。堅持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快速推進大豆擴種、黨建引領多元化種植等技術措施,按照“雙增雙減”原則,發展綠色、優質、高效農業,維護國家油料作物糧食安全,引領職工群眾共同富裕。

  該公司在快速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時刻不忘帶動引領職工群眾共同富裕的初心和愿景。積極引導在其有限的土地上發展有機雜糧、經濟作物、中草藥等高產出、高效益的種植模式。今年,在二隊15號地、18號地、19號地和五隊5號地,建立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區,開展高粱、葵花、谷子、燕麥、中草藥等特色農作物的種植,試驗、總結出全程機械化和先進種植模式的成熟經驗,在未來兩年內將對周邊農戶進行技術推廣和扶持。同時,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引領職工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大河灣農牧場公司水稻田,農機科技部部長李廣琴告訴記者:“我們從種子到收獲全程管理,實現了作物保護、管理、營養、田間施肥、無人機檢測等現代農產業的全覆蓋。我們追求的水稻目標牧畝產量是600公斤,爭取達到畝效益1100元”。

  “雙增雙減”基本原則是保證農業生產糧食產量、經濟收入不減少的前提下,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減少農機作業排放,改善土壤結構,最終達到保護環境、持續發展的目的;适褂昧棵慨地節省資金90元,玉米每畝按產量1000斤計算,經濟效益為640元;葵花每畝按產量300斤計算,經濟效益為900元,種植葵花的經濟效益每畝地高于玉米260元。

  俗話說:“一畝園十畝田,特色農業種植的經濟收入要比單純種糧食要高得多。大河灣農牧場公司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產高效特色農作物種植,提高土地產出率,促進農業增效。

  記者走進大河灣農牧場公司500畝向日葵種植地,看到一朵朵向陽而生的葵花矗立在地頭,金燦燦的花盤迎風搖曳,綿延的金色花海美不勝收,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游客在花叢中笑靨如花的拍照留影。慕名而來的游客田女士攜朋友們開心地在花田間流連漫步。她告訴記者,自己是從朋友圈看到這個向日葵的,就跟著導航過來了,“現在心情特別好,感覺自己都成向日葵了,面向著太陽,煩惱不見了,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連片的向日葵基地,既可采摘葵籽壓榨葵籽油出售,又作為景觀點吸引游客游玩,又能帶動沿線農戶提高旅游經濟收入,產生一舉多得的效益。今年,大河灣農牧場種植葵花500畝,預計經濟效益增收45萬元。發展特色農業種植既能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又可以通過減肥減藥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是引領多元化發展、富民強墾的有效途徑。

  在助農增收、創收的道路上,大河灣農牧業有限公司為社會各界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該公司精心打造的農產品品牌,為農戶提高綜合收益20%左右,不僅為農戶們帶來了收益,也讓廣大農戶真正感受到了不一樣的“豐收”味道。(完)


編輯:張瑋
圖片新聞
  • 通訊:“嘎查書記”張冬林:建設科爾沁草原上的新農村
  • 內蒙古首屆“活體”昆蟲大型科普展開幕
  • 【十年@每一個奮斗的你】“獨腿小伙”喬海兵:做一名無所畏懼的“孤勇者”
  • 通訊:臺青楊超閎行走黃河內蒙古段 :“這里的沙漠很拉風”
  • 鄂爾多斯:一座“長”在公園中的城市
  • 鄂爾多斯康巴什區發布區域公用品牌 上線惠民助農平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亚洲午夜久久,日韩欧美精品一本在线播放,成 人 黄 色 激 情视频APP